中国香港废品处理/中国香港废品处理公司/中国香港废塑胶制品处理公司
走在红光社区的村道上,干净的路面基本见不到垃圾,村民的家门前也都很整洁,有些人家门口固定放有垃圾袋,等待保洁员马大姐收进垃圾车。中国香港废品处理
位于云浮市新兴县簕竹镇的红光社区,从2012年底就开始聘请专门的保洁员来负责村里的清洁卫生。该村党支部书记叶红群说,红光社区有5位村级保洁员,负责村里和街面上的卫生,“村里和街面一样都实行了小区式的环境管理”。
新兴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陈启文介绍,截至2014年9月,该县共配备农村保洁员812名,其在全县各村的覆盖率达到75%。
陈启文说,村级保洁由各村的村委会和村民理事会根据各村的情况来进行,并制定了《村规民约》、《卫生管理规定》,详细规定了保洁员负责区域、工作任务和注意事项,以及考核标准。
陈启文说,当地村级保洁工作的资金筹措,采取“县财政补一点、镇集一点、村民筹一点,企业集一点”的方式。
簕竹镇良洞村是新兴县的富裕村、文明村,该村村委会每年拿出10万元用于保洁、保安、绿化管理等村庄日常管理工作。该村党支部书记秦木养说,村里聘请了两名保洁员,每月支付他们每人700元工资和100元绩效奖。
稔村镇坝塘村则发动乡贤、企业家等社会热心人士捐资。当地一家企业每年捐资用于村庄的建设、保洁。“有6名村民组成保洁队,村民不用掏一分钱。”该村村委会副主任崔仕强说。
东成镇东瑶村委按照村民自治原则,通过“一事一议”方式,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费。村民每年每人交五元垃圾处理费,全村每年能够收取1万多元。该村村委会副主任梁国棠说,付给保洁员的工资一年差不多6万元左右,不够的部分由村集体出。
“村容村貌的维护,需要有专人保洁。保洁工作做好了,村容村貌自然就好了。”陈启文说。中国香港废品处理
垃圾出村:公开招标专业清运公司
新兴县农村垃圾处理按照“县清运处理,镇收集,村保洁”的运行模式。生活垃圾从各村收集点到镇转运站的清运工作由各镇负责,从各镇转运站到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的清运工作由县负责。
目前,县、镇的垃圾清运是市场化运营,由**采取购买服务的形式向社会公开招标。自今年7月1日开始,新兴县簕竹镇的95个自然村,把生活垃圾的清运工作承包给专业的清运公司。
良洞村村民经常会看到垃圾清运车开进村,将垃圾收集点的垃圾清空运走。根据良洞村的情况,每隔三天垃圾被清运一次。“不过遇到特殊情况,比如婚丧喜庆后产生大量垃圾,可随时打电话给清洁队,让他们将垃圾运走。”秦木养说。
簕竹镇党委委员谭发坤介绍,村级垃圾清运费用由镇**承担。引进专业清洁公司后,基本解决了生活垃圾处理不及时的问题。垃圾清运时间比较灵活,比如人口集中的地方要求垃圾日产日清,100人左右的地方要求两天到三天清运一次,三四十人的地方就可能一星期一次。中国香港废品处理
引入市场化激励机制后,**部门由管理和执行于一身的传统角色转变为垃圾管理者和监管者。簕竹镇的一些村出台了对清洁公司的考核办法,一般以村为单位,每月召集各村小组的组长对清洁公司进行考核评分,考评好会得到奖励,考评差会面临惩罚。
新兴县新城镇的19个村和社区,和清洁公司约定以群众投诉垃圾清运不及时次数为标准,一个月内被投诉2次以内,给予清洁公司警告,被投诉3次及以上的,按照被投诉的次数处以100元至300元不等的罚金。
陈启文介绍,新兴县规划4条清运路线,每条线路配置相应数量的运输车辆及压缩空箱。垃圾车都是防渗、全封闭的,防止了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污染。目前新兴县簕竹镇、新城镇和东成镇已采用市场化运营,其他镇也将陆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化运营。
红光社区的马大姐,每天都要清扫完自家屋子和屋前的村路,然后将垃圾提到村里的垃圾收集点存放。她说,“几年下来早就改掉了垃圾乱丢的习惯。”
目前良洞村建有5间垃圾屋、7个垃圾池,基本满足了村民需求。秦木养说,垃圾收集点既要方便村民就近存放垃圾,又要尽量减少对附近村民的影响,所以选址需要经过村民协商和同意。
东瑶村委会副主任梁国棠说,较开始建成为封闭的垃圾屋,存放垃圾还要先开门,有些村民为了图方便直接把垃圾丢在垃圾屋外,弄得又脏又乱,征求村民意见后,就改成了敞开的垃圾池。
陈启文说,新兴县的村级垃圾收集点的选址和建设都是按照“群众建议、科学计划、合理布点”的原则,目前县内的1090个自然村已全部建成生活垃圾收集点,覆盖率达到**。
目前新兴县共投入9000多万元,全力推进“一县一场”、“一镇一站”、“一村一点”基础设施建设,目前已建成县级生活无害化垃圾场1座,全县12个镇也已全部建成长、宽各12米,具备压缩功能的镇级转运站。
陈启文说,新兴县往后还要推行垃圾分类工作,以达到农村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。
目前新兴县部分镇和村已开始初步推行垃圾分类。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,动物家禽粪便集中处理,建筑垃圾由村委会选择在村填埋,有毒有害垃圾由各镇**收集后集中进行*处理。
红光社区的马大姐说,她刚开始做保洁员时,每天很累,那些砖瓦、泥沙、煤灰之类的,村民也都全部叫她来运走,“现在全村一天的垃圾也就7车左右,能回收的垃圾村民都自己攒下卖钱。”
寒气逼人的夜里,200多名村民在大操场上津津有味地观看电影,人群中不时爆出一阵笑声;明亮的卫生站内,七旬高龄的村民赖秀莲排队候诊,由于距离近、费用少,村民都乐于来这里看病;阳山县杜步村村民冯运通再也不用为了取300元钱,跑到18公里外的县城,村里的POS机两分钟就帮他解决了问题……
曾几何时,像城里人一样生活,是一代又一代农民心中的梦。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,这个梦正在变成现实。